宋朝的《演繁露》里是这样记载的:
托盏始于唐,前世无所有也。崔宁女饮茶,病盏热熨指,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,寘盏于蜡,无所倾侧,因命工髹漆为之。宁喜其为,名之曰托,遂行于世。
在清雍正年间,盛行使用盖碗,用盖碗泡茶一时成为雍正时期的饮茶风尚。
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,品茗特别讲究“察色、嗅香、品味、观形”。以杯、壶泡茶,不利于察色、观形,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,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,何来品茗之雅趣,只可作“牛饮”;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,茶温易冷却,香气易散失,不耐喝且失趣味。此外,茶泡久了,品质也会下降。无论从品茗鉴赏,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,用杯、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。
而盖碗茶具,有碗,有盖,有船,造型独特,制作精巧。茶碗上大下小,盖可入碗内,茶船做底承托。喝茶时盖不易滑落,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。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,喝茶时又不必揭盖,只需半张半合,茶叶既不入口,茶汤又可徐徐沁出,甚是惬意,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。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,若要茶汤浓些,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,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,轻刮则淡,重刮则浓,是其妙也。
而关于如何使用盖碗泡茶,也是有讲究的。
使用盖碗正确的具体泡茶步骤为:
1.洗杯——白鹤沐浴(用开水洗净茶具,并提高茶具的温度)
2.落茶——乌龙入宫(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)
3.冲茶——悬壶高冲(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)
4.刮沫——春风拂面(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)
5.出汤——玉液回公(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)
6.点茶——韩信点兵(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,以供嘉宾使用)
7.看茶——赏色闻香(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)
8.品茶——品啜甘露(浅尝细品,才能感受到美妙的茶韵)
鲁迅先生曾经说,泡好茶,是要盖碗的。
盖碗,这个最常见的喝茶用具竟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呢。从外形来看盖碗包括盖、碗、托三部分,象征天、地、人,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展示。
茶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、地载之、人育之灵物,将茶拨入盖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。而我认为,虽然茶具样式繁多,这简简单单的盖碗,才是体现茶艺最直接的形式。

宋朝的《演繁露》里是这样记载的:
托盏始于唐,前世无所有也。崔宁女饮茶,病盏热熨指,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,寘盏于蜡,无所倾侧,因命工髹漆为之。宁喜其为,名之曰托,遂行于世。


在清雍正年间,盛行使用盖碗,用盖碗泡茶一时成为雍正时期的饮茶风尚。

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,品茗特别讲究“察色、嗅香、品味、观形”。以杯、壶泡茶,不利于察色、观形,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,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,何来品茗之雅趣,只可作“牛饮”;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,茶温易冷却,香气易散失,不耐喝且失趣味。此外,茶泡久了,品质也会下降。无论从品茗鉴赏,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,用杯、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。


而盖碗茶具,有碗,有盖,有船,造型独特,制作精巧。茶碗上大下小,盖可入碗内,茶船做底承托。喝茶时盖不易滑落,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。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,喝茶时又不必揭盖,只需半张半合,茶叶既不入口,茶汤又可徐徐沁出,甚是惬意,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。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,若要茶汤浓些,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,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,轻刮则淡,重刮则浓,是其妙也。


而关于如何使用盖碗泡茶,也是有讲究的。
使用盖碗正确的具体泡茶步骤为:
1.洗杯——白鹤沐浴(用开水洗净茶具,并提高茶具的温度)


2.落茶——乌龙入宫(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)


3.冲茶——悬壶高冲(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)

4.刮沫——春风拂面(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)


5.出汤——玉液回公(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)

6.点茶——韩信点兵(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,以供嘉宾使用)


7.看茶——赏色闻香(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)


8.品茶——品啜甘露(浅尝细品,才能感受到美妙的茶韵)


鲁迅先生曾经说,泡好茶,是要盖碗的。
盖碗,这个最常见的喝茶用具竟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呢。从外形来看盖碗包括盖、碗、托三部分,象征天、地、人,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展示。


茶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、地载之、人育之灵物,将茶拨入盖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。而我认为,虽然茶具样式繁多,这简简单单的盖碗,才是体现茶艺最直接的形式。
转载请注明:建水紫陶网 » 建水紫陶盖碗图片欣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