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,又称祭月节、月光诞、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拜月节、月娘节、月亮节、团圆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为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。
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玩花灯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民俗,流传至今,经久不息。
祭月
赏月
吃月饼
玩花灯
赏桂花
饮桂花酒而在书法界,一提到中秋,就不得不提《中秋帖》。
《中秋帖》,又名《十二月帖》,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。
中秋帖
纸本手卷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
《中秋帖》原为五行三十二字,后被割去二行,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。释文曰: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。无款署,有明董其昌、项元汴,乾隆等人的鉴藏印跋。
—鉴赏—
《中秋帖》字形大小正斜组合,行草相杂,书法古厚,墨彩鲜润,字距布置紧密,运行流利,连断往复。整幅字守中线,行间透气,齐头平脚,气韵贯通,雄浑奔放,气吞万里。
《中秋帖》于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,与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伯远帖》号为“三希”。
宋代米芾:“大令《十二月帖》,运笔如火箸画灰,连属无端末,如不经意,所谓一笔书,天下子敬第一帖也。”
如今,优秀的建水紫陶创作者也大胆尝试,把《中秋帖》呈现在建水紫陶的笔筒上,大胆的采用残帖的装饰风格,拼贴构成画面。即可做文房赏玩,又具有实用性。
— 美器共赏 —
要知道,在纸张上临得八九分像,才有勇气在陶上挥笔,不同的材质肌理,从平面变成曲面,这都大大增加了陶上创作的难度。
私人收藏 · 「中秋帖」 笔筒联合创作者:陶思丞 杜俊楠
—最终呈现 —
鉴于这一只建水紫陶笔筒是联合创作的精品,「寄閒堂」也参与了最后的收尾部分,我们采用了纯手工打磨的“笨”办法,呈现它最终的美丽。
烧成后上手,不用任何砂轮机械,就用一双收,加上磨石、流水、干净的布。一点点打磨擦拭。
这样一只笔筒至少要不间断的磨够八小时。
一点点调整打磨的细节,就像为你撩开群山前的层层雾霭,最终露其真荣,留其神髓,又不失其本色。
左:打磨前 右:纯手工打磨后
左:打磨前 右:纯手工打磨后
看似简单的纯手工打磨,也大有门道,打磨者要了解创作意图、含义,器物上手后要先好好观察琢磨才轻易下手。好的打磨者,就像美人的化妆师,锦上添花,把它的美最大化呈现出来。
我们执着于每一环节,就是为了最终将一件美的,有收藏价值的建水紫陶。
聊以此文应景
祝大家
中秋快乐
阖家安康
转载请注明:建水紫陶网 » 陶思丞和杜俊楠联合创作紫陶笔筒